国画大家沈锡纯纪念文集《慈怀浩气》——李金明 · “虎王”的慈怀与浩气 沈锡纯德艺双馨故事辑录(十八)——赴京参加国庆笔会
发布时间:2020-04-11
“虎王”的慈怀与浩气——沈锡纯德艺双馨故事辑录
(十八)赴京参加国庆笔会
李金明
1979年5月的一天,沈家突然接到一封信。信封很大,下侧有几个鲜红的大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沈锡纯打开一看,原来这是一封请柬。请柬的内容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恭请沈老到北京作画。后面还附着一张很详细的“注意事项”,写明陪同人员人数、差旅费报销、所需带的物品等。
这件事立即在家里和邻居中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个被批斗外迁的“中右”分子,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邀请,这本身就透着一股政治气息——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沈锡纯的政治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沈锡纯根据请柬的要求,很快回复,表示愿意参加。随后全家一起商量谁陪沈锡纯去北京。最后决定由女儿沈妮娜陪同前往。
按照要求,他们从福州坐火车到了北京。父女二人出了北京站,老远就看见有文化部的人举着牌子来接他们。沈妮娜高兴地叫道:“有人接我们,写着爸爸的名字呢!”
汽车从天安门前面开过,五星红旗在广场上高高飘扬。沈锡纯望着窗外,百感交集。终究,从长涧洲那个小村到北京,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的距离都太远了。
汽车直接开进了古老的颐和园。在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前,车速渐渐放慢,开进一座楼内,上有几个苍劲有力的字——“藻鉴堂”。
这是一所庭院式的招待所,有很多房间。沈锡纯下车后,看到有些画家已经到了。工作人员带着他们父女进入房间,经简单介绍,沈锡纯得知,这些人中多是全国知名的画家,如刘海粟、吴作人、李可染、亚明、钱松嵒、关山月等,共23位。而他是福建省的唯一代表。
画家们是陆陆续续到的,中午吃饭时,大家都聚在一起见面。有些画家,沈锡纯早在三四十年代就认识的。在饭堂里,他首先见到了老师刘海粟。
刘海粟已经83岁了,虽然半个世纪不见,还依稀记得沈锡纯。两人见面后紧紧握手,这唤起了他们对上海新华艺专的回忆,激动得几乎就要流泪了。“文革”十年,知识分子的地位跌到了谷底,甚至一度被称为“臭老九”,沦落至当时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甚至连做人起码的尊严都没有,历尽摧残。现在形势有所好转,他们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可过去十年凄寒的岁月历历在目,让人不寒而栗。他们几度握紧了对方的手,因为用力过度,手都红了,可却浑然不觉。
沈锡纯一眼看到了钱松嵒。当年沈锡纯在上海编辑自己的画册时,曾与钱松嵒同住一个旅社,有过一段友谊。如今相见,分外亲切。吃完饭,沈锡纯去他的宿舍看望,两个人聊了很久。后来,他们还互相送画,留作纪念。
画家到齐后的第二天,在会议室召开了一个小型的欢迎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务院的领导及文化部的领导。谷牧副总理热情地跟大家说:“欢迎大家来北京!请大家来作画,主要是用于中央领导出访时,作为礼品赠送给其他国家领导人。另外,国家还要保留下来一些画作,交由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等主要场馆悬挂保存。”
沈锡纯在欢迎会上发言,表达了对党中央的感谢。他说,从武夷山回到福州后,看到了国家的大好形势,看到了民族的希望,表示完全有信心,一定为国家多创作优秀作品。
在那些日子里,这些国画大家每天就在自己屋子里作画。沈锡纯从家里带了几支毛笔和几枚印章,主管部门备了纸墨和颜料。每次作画前,沈锡纯都对调色盒里的颜料端详好长时间,然后开始专心作画。每天作完画后,国务院的工作人员就将画收走。因为大家都没有带照相机,所以画作都没有留下底稿。这就成了国家保留下来的“绝唱”。
这期间,他们被安排参观了天安门。沈锡纯在城楼上俯视宽阔的天安门广场和川流不息的人,感慨万千。这些经过“文化大革命”批斗的画家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十几天后,来了两辆大轿车,将二十多位画家请到了人民大会堂,分头到各个厅作画。沈锡纯被引领到了福建厅。绘画工具、其他用品已经准备好了。沈锡纯站定,一气呵成,画了一幅反映武夷山风情的山水画:背景是武夷山的高峰,后面又是一座山峰,下面有溪水和原野,还有白色的晨雾。整个画面,意境高远。他画完,一搁笔,围观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齐声喝彩,掌声如潮。有的说真美,仿佛亲临其境;有的说武夷胜景可望可居亦可游。然而,他们怎么知道此时沈锡纯的心情呢?当了六载的武夷山翁,他已然将自己视为武夷山上的一员,今天虽然身在祖国的心脏——首都的人民大会堂,可心却是在武夷山上。画乃心迹的自然流露,此画又岂仅是笔下物,焉能不美?
此次在北京创作一个月,沈锡纯为国家留下了十几幅作品。这些作品一部分已经被国家领导人送给外国贵宾,还有少部分收藏在人民大会堂,悬挂展览。活动结束后,文化部的同志买好了火车票,送沈锡纯父女返回了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