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家沈锡纯纪念文集《慈怀浩气》——李金明 · “虎王”的慈怀与浩气 沈锡纯德艺双馨故事辑录(十六)——下放武夷山
发布时间:2020-04-10
“虎王”的慈怀与浩气——沈锡纯德艺双馨故事辑录
李金明
1969年12月的一天,两个街道干部到沈锡纯家。夫人李文玉看到来了“领导”,赶紧让座。
两个人说:“不坐了,有一件事给你们说一下,根据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福州要安排一批干部、教师、市民下乡参加农业劳动。经上级决定,你们家也要下乡。”
沈锡纯和李文玉听了这一席话,愣了片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一年多了,成千上万的学生奔赴农村。怎么干部、市民也要下乡?
来人说:“我们查了你们的档案,你们可以回诏安,也可以投奔子女下乡的地方。你女儿沈妮娜在武夷山吧,你们去哪里,自己定。”
沈锡纯与李文玉略作商量后说:“我们去武夷山,到女儿下乡的地方去。”李文玉宁愿到更艰苦的武夷山,也不愿回到诏安。诏安的政治高压和复杂关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位“领导”说:“好吧,你们早作准备,我们把你们的意见上报。估计不要多久就要走的。”
事后,人们才逐渐了解了这次市民大规模下乡的政治背景。
1969年秋,是中苏关系最紧张的时候,为防止苏军突然袭击,在国庆节前,国家和军队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包括军队进入一级战备,在京老干部和一些机关疏散。10月18日,林彪在苏州,对身边的机要秘书口述了六条加强战备的指示,下发全军。核心内容是部队要加强战备,一些干部要紧急“疏散”。参谋人员将这个命令编为第一号,就是后来的所谓“林副主席一号令”。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中共党史大事年表》中是这样说的:“国庆节后,林彪根据毛泽东关于国际形势有可能突然恶化的估计,作出‘关于加强战备,防止敌人突然袭击’的紧急指示,后经黄永胜等以‘林副主席第一个号令’正式下达。”
这个“一号令”被社会上一些人得知,很快以大字报的形式,张贴到街上,并且波及全国。全国各省市先后采取措施,疏散人员。福州的这次大规模下乡,大概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1970年1月18日,几辆大轿子车,装了沈锡纯一家和另外两百多人,晃晃荡荡开往武夷山区。车队走了两天,到了地处闽北山区的崇安县。此时,这里已是溯风凛冽,寒气袭人,遍野冷冻冰霜。多年居住城镇的市民,在“上山下乡”高潮中,就这样举家从繁华的城镇移居穷乡僻壤。
汽车载着沈锡纯一家七口和一些简陋的家具,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达武夷山深处的星村公社。根据之前的安排,下乡市民分赴不同村落。
沈锡纯一家在星村公社停留片刻,没有看到在公社教书的女儿沈妮娜。送行的负责人喊大家登车,汽车又沿着崎岖山路,往东行驶。
武夷山素以风景奇秀,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遐迩。那时,那里还是原生态,没有开发。沈锡纯家安顿的地点,离公社所在地尚有一段路,车子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在一边是悬崖、一边是清溪的山路上,走了个把小时。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一片平坦宽阔的景象呈现在眼前,他们终于到了安置点——红星大队长涧洲生产队。
红星大队有十几个自然村,散落在河边和山下,这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自然村叫长涧洲村,村后靠山,前面是九曲溪,溪边盖了一套给下乡知识青年的房子,一共是四间,外墙是木板,内墙是用竹泥封的,地板是泥土的,在严冬季节愈显得苍凉,四壁徒空,寒气袭人。沈锡纯下了车,四处张望,站了很久,审视着这里的环境。他是以画家的眼光观察的,他感慨地说:“这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啊,陶渊明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地方。”
全家人立即往下搬东西,收拾屋子。当晚,沈妮娜从公社步行十几里,来看望父母。一家人此时此地相聚,真可谓悲喜交加。
四间木板房,沈锡纯作了安排,一间做厨房餐厅,一间让他们夫妇住,还有两间是孩子们住。几天后,他就叫三个儿子柏岳、柏达、斗平,一起动手搭了一个棚子。两个岁数小的孩子斗平、华琼就到三里外的曹墩小学去读书,岁数稍大一点的柏岳、柏达就参加生产队劳动。有时回来早了,还要帮助李文玉去打猪草。吃水要到村前九曲溪里挑,柴火要让孩子们到山上去砍。房子周围有一些荒芜的草地,就动员全家人动手开垦种菜。因为家里需要有人帮助喂猪做饭,孩子不可能都去读书,13岁的沈齐娜就留在家里帮助李文玉打猪草、做饭。
当时沈锡纯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这里没有政治高压,没有批斗会,没有无休止的审讯、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