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家沈锡纯纪念文集《慈怀浩气》之评述摘要(十八)——沈顺添 · 熔古铸今 大家风范 怀念恩师沈锡纯先生

发布时间:2020-03-27





熔古铸今  大家风范——怀念恩师沈锡纯先生

沈顺添


  沈锡纯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三年了,但他那慈祥的笑容、耿直的言辞、坚定的手势仍不时在我脑海里浮现。现在想起他来,一种对恩师深深的敬意和难言的酸楚,集于心头,挥之不去。

  今日之师:“重振艺术雄风,在你们身上。”

  在人的一生中,对孩子影响最深的,除了父母,恐怕非老师莫属了。孩提时的一天,我看沈汉桢老师画了一只下山虎,大叫:“画得太神了!”沈汉桢老师笑笑对我说:“我画得还不算太好,沈锡纯老师画得更好!”从此以后,我把沈锡纯老师名字记在心里。

  沈锡纯老师何许人也?小时候不明白。从“反右”到“文革”的二十多年里,他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唯以遵纪守法为做人准则。“文革”期间,沈锡纯老师举家被下放到闽北武夷山区。在山区劳动的六年间,虽然受到不公平待遇,却毫无怨言,仍执著追求艺术,劳动之余坚持户外写生,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1976年,随着“文革”的结束,艺术的春天来临。沈锡纯老师恢复名誉和公职后,满腔热情投入艺术创作。1979年国庆,他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与吴作人、亚明、李可染、钱松喦、宋文治、陆俨少等二十余位全国著名画家一起作画一个多月,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同年,他与潘主兰、沈觐寿、周哲文、郑乃珖等著名书画家共同创建福州画院。消息传来,家乡人民为之欢欣鼓舞,我也为家乡出了个大画家而自豪!总想早一天认识他。

  我认识沈锡纯老师,是1979年冬天。那时,我作为民间文艺家参与《海峡文艺》、《陵岛文艺》、《诏安文史资料》、《诏安文艺》等的采编写作活动。一天,文化馆沈馆长对我说:“沈锡纯老师已返回省城来定居,可同去省城约稿件。”我喜出望外,欣然答应。

  在福州西湖招待所会客室,我终于见到了身穿灰色中山装,朴素无华的沈锡纯老师,我们当即向他表示祝贺!他见到我却急急地问道:“你是诏安人?会书法不?会画画吗?”我回话后,客气地请他抽烟,他连连摆手说:“我不抽烟也不沾酒。”我请他择机回家乡一游。他说:“我会去,一定去!家乡的‘鸡刨耙’番薯、猫仔粥、荷叶包真好吃!”沈老师平易近人,谈笑风生。虽然是初次见面,他的年龄又比我大了好几轮,却没有一点架子。

  我们谈得很融洽。他仔细地看了我的画作《荷趣》,指出几处可加重浓墨。沈老师说:“中国花鸟画之所以被广大人民所喜爱,主要原因是作品隐含作者思想情感,所以画中需让人看到情字,要反映画家的内心世界。”沈老师继续看我写的隶书说:“那则书法写得挺好,比画还好;可先写书法,再画好国画。你为人豪爽大气,要画山水好。”并鼓励我:“要经常写经常画经常练,有益处。”临道别时,沈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诏安是中国罕见的书画之乡、民间艺术之乡,不会书法,不会画画,不是真正意义的诏安人!……年轻人要坚持,贵在坚持,重振诏安书画艺术雄风,希望在你们身上!”紧接着又笑着对我说:“今天相见便谈画理,算是一日之师吧!你同意吗?”我听后,喜出望外,当即合掌拜谢!

  初识后,沈锡纯老师在百忙中常常来信指导,说明画理,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第一师古法。主张学习中国画应勤于研习宋、元、明、清传统名作,先工而后写,取前人之长处,打好国画基本功。第二师造化。主张传承国画优秀传统,深悟“六法”,勤写生细观察,提倡深入生活,外师造化,多游历,多学习,多自修。第三师自然。主张学习中国画除了读懂前人理法外,还要懂得自然理法。在创作题材和表现方法上,沈锡纯老师坚持汲生活之源泉,主张南方人应以南方特有景物和传统题材为主要创作方向,崇尚写实画风,善于借景写意,锐意创新,与时俱进,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

  实践证明,沈锡纯老师的话是对的。从那时起,我按老师教导,遵循传统,遵循前人理法,多临、多写、多画、勤自修,从中央美院教材和中国书协研修班学习美学理论,先攻书法,继攻国画,获益匪浅。

  回乡画虎:“画虎与做人一样,要有骨气。”

1980年冬天,沈锡纯老师回乡探亲。我同文化馆沈先生一起前往拜访,进一步了解到,沈锡纯老师自幼受清末著名画家谢锡章(字半圭)启蒙。

  诏安画派鼎盛时期(道光年间,约1821年以后)的主要代表画家沈瑶池(字古松)、谢颖苏(字琯樵)等均为沈锦洲的入室弟子。他们的作品都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诏安县志》载:“(沈锦洲)初习工笔画,以牡丹著称。……中年以后,改习半工写……以凝练浑朴之长,学者翕然宗之。谢琯樵、沈瑶池少时皆执贽其门焉。”诏安画派是以沈锦洲院体工笔为基础……影响波及全省(包括台湾),所以诏安画派又有闽派之称。沈锦洲为诏安画派始祖宗师,传于沈瑶池、谢琯樵等;沈瑶池、谢琯樵又传于谢联璧(字楚瑜,擅花鸟草虫);谢锡章(1859-1936)字半圭,是谢联璧的入室弟子,名载《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沈锡纯老师自幼受教于谢锡章,集诏安画派艺术之大成,为“诏安画派”传承之一代宗师。沈锡纯老师又是诏安画派名家沈瑶池(字古松)的族人,少年时代受到他的艺术熏陶,他还常用一方印章“古松后人”。

  有一天,沈锡纯老师应大家要求,现场挥毫画虎。我观后情不自禁地说:“沈老师的虎画出了雄风!”他常说:“虎性虽猛犹爱子,画虎最要紧的是要画出老虎的骨气、威风,画老虎,画皮容易画骨难!画虎之骨其实是画皮,所以要以画虎皮的斑纹、色泽变化来体现虎的骨骼结构和造型。”沈老师注意留了虎头及身上白色鬃毛部分,用赭色调淡墨,按形体结构刻画出明暗部分。接着用藤黄、朱磦、酞青蓝调成深赭色,然后用散锋笔将皮毛从头至尾画一遍。画虎关键是在虎头部分。用淡赭黄色画虎头部眼内眶下部,赭色调淡墨画眼内眶上部,趁湿用赭赤色勾眼眶下部。用朱砂调朱磦画鼻镜和舌头,再掺少许淡墨趁湿画鼻镜和舌头的暗部,使其更富有立体感、更滋润饱满。经沈老师多次罩染,用白粉点睛画胡须,画面上的虎更加雄浑传神。这时,他挥手疾书“千山虎啸”,接着钤印,一幅大作就完成了。一切都是自然的流动,墨色的浓淡、颜色的深浅、水分的干湿全在沈锡纯老师的掌握之中。“画虎与做人一样,要爱憎分明、疾恶如仇,要刚正不阿、乐观豁达,要有理想、有追求、有正气、有骨气!”经沈锡纯老师指点,我对画虎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虎是兽中之王,代表威严、权力、荣耀、热情和大胆,具有压倒一切、所向无敌的威力;而在沈老师《慈怀浩气》等画作中,虎又是象征吉祥与平安的瑞兽。          

  后来,我写了题为《画虎画皮能画骨——记著名画家沈锡纯先生》、《振妙一世,传芳万祀——访著名画家沈锡纯先生》等通讯,发表于《闽南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芝山》、《诏安文史资料》、《福建文化之窗》、福建人民广播电台、《丹诏乡讯》、漳州人民广播电台等,以及我的报告文学通讯文集《浪花集》。我认为,沈锡纯老师画虎达到顾恺之“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谢赫“意在笔先”的艺术观念要求。沈锡纯老师得知后写信说:“这些小小事,不足登大雅殿堂。还是多宣传年轻人好”;“好画不用吹,孬画再吹也好不了”;“艺术家不是吹出来的”。

  菊梅高格:“弘扬传统美德,让人民喜爱。”

1986年,我专程从漳州到福州拜访沈锡纯老师。他说:“你是书画之乡、诏安画派的传人,要跳出小圈圈,与人竞争;要弘扬诏安画派的优良传统,要发扬‘燕石三友’的美德,为诏安画派、燕石精神,为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我在外多年,为了绘画什么苦都吃,那些人(指‘文革’造反派)怎么围攻我,我也不怕!”

  沈锡纯老师国画技法精湛,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传统,融中西绘画于一体,自成一派。他这种画风成为20世纪50年代家乡画界效仿的典范。2002年及2004年,福建省书法家协会、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我在漳举办“沈顺添书法展”,在榕举办“沈顺添书画展”,沈锡纯老师寄来大作《凌寒独自开》志贺。恩师的鼓励使我备受鼓舞!

  沈锡纯老师擅长花鸟画,所作花卉、草虫色彩艳丽而不失协调。他熟练地运用传统线描技法和丰富的彩墨技艺,表现不同题材,所作梅、兰、竹、菊、牡丹、荷花、松鹤、雄鹰、燕子、锦鸡、鸳鸯、游鱼、蜜蜂、彩蝶……无不生动传神。他画题广泛,作品涉及山水、人物、仙道等等。他的书法劲秀飘逸,独具风采。

  沈老师的菊花画作,令人喜爱。他经过长期观察,不懈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画菊经验。他对初学者说:“初学画菊,先从盘形的直瓣的花画起,逐步再学球形的弯瓣的花。在作画时要注意观察花瓣的特征,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直,有的弯。”接着,沈老师开始示范,从花蕊画起,一瓣一瓣,一层一层,由内到外,然后画出正侧面不同形状的叶片结构,及运笔前后浓淡层次关系。

  沈老师边画边讲解:“初学画菊要冷静分析,从最吸引你的那朵画起;最好能以书法线条来写,可以使其大胆、肯定、饱满、潇洒。”又说:“线条勾花时,还必须考虑到花朵在仰、俯、正、侧等不同透视情况下的线条变化。”

  沈老师画《百菊图》时,就是先画前面主要的一朵菊花,再画后面的几朵。几朵菊花画得有变化、有主次、有偃仰、有大小。菊花的颜色以黄色居多,深浅不一,也有红色、白色、蓝色。

  菊花基本画法有两种:一是“双勾法”,先勾瓣后填色,或先铺色后勾瓣;二是“没骨法”,直接用橘黄色画花瓣。沈老师说:“不管用什么方法,染颜色有深浅,花心稍重、四周略淡。”

  沈锡纯老师说:“作为书画家,要懂得‘扬州八怪’、石涛、八大、吴昌硕、齐白石……要知道他们的作品,也要学习他们好的人品。”沈老师关注我要有健康的体魄,赋予我审美的慧眼,要我“锻炼一双灵巧的双手,画出让人们喜爱的作品”。

  历史上画菊花的名家甚多,各有特色。沈锡纯老师的导师潘天寿画菊追求的是外形的方棱,沈锡纯老师继承导师画法,又有独创的一面,他夸张了花的外形,取势方折,或多角形、或长方形,以此展现突兀奇崛的霸悍之气。

  《百菊图》是一幅很好的代表作。画中的菊花在勾勒的基础上略染色彩,形成彩墨的效果;有的菊花直接用彩色表现,以较浓色彩勾勒花瓣,再以较淡的色彩渲染,这就能取得色彩鲜艳的艺术效果。沈老师勾花讲究墨色的干湿浓淡,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韵味,或郁重、或苍拙、或秀润、或清淡。他说:“画菊花,茎应柔不似藤,弯而不垂,仰而不直。会画梅、兰、竹、菊就可以举一反三,由此旁通其他花卉。掌握了梅、兰、竹、菊的画法,就可以旁及其他多种花卉;而不是呆板地一种一种地学个没完。”

  梅、兰、竹、菊是沈锡纯老师一生的课题,不间断地画,在95岁、96岁高龄时还举笔画下《凌寒傲雪》、《淡香》等作品。他93岁那年,画下墨梅《傲雪迎春》,一横一斜枝,一淡一浓墨色,横写老干,直写疏枝;又有几朵梅花的清拔,两条嫩枝。似有风拂欲动之感。其枝干老辣浑厚,而又不失典雅俏丽。可谓画梅高手,空里疏香,但得风雪山林之趣,简练奇崛,独创高格!

  正气画人:“先要有好人品,才有好作品。”

  书画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是艺术家的人生轨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沈锡纯老师的人物画,反映人民生活,充满一股正气,造型惟妙惟肖,在形体的空间、虚实、体积、质感上,表现力微妙和概括,同时也十分地理性。他曾对我说:“学书画者,先学做人,即你爷爷沈绍桢画家常说的:与人为善,做善人,画善画,办善事……先要有好人品,才有好作品。”以前人们很少注意沈锡纯老师的人物画。从他的作品《大嫂》、《敢教山区换新装》中可以看出他朴实简练的画风及他对人体解剖掌握的熟练。他把多种线描技法融为一体,以描绘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热爱农村、建设农村,祖国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大嫂的人物服饰采用短线、疏线、粗细结合的线条,在衣褶上用简要七笔,便画出飘动的围裙,体现出朴实简练的绘画风格。在《横笛归牧》中,沈老师对牛的表现采用了明暗法,以增强立体感。《砚田之乐》、《浩气凛然》,经过沈老师的艺术再创造,从脸部特别是眼神赋予了思想感情。中国画面部创作有两种画法,一种是光面法,另一种为皱面法。沈锡纯老师用光面法画的牧童及儿童,脸面圆润柔和,除五官及毛发用线勾外,淡化结构细节及肌肉组织关系,减弱明暗对比。其身躯线条流畅舒展,简单凝重,明快清秀,疏密有致。沈锡纯老师画的钟馗,突出肌肤的粗糙感和饱经世故的沧桑感,赋予鲜明的性格,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与完美。

  沈锡纯老师热爱家乡,虽然长期在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总是予以力所能及的资助。他多次捐画救灾,扶持家境贫寒的学生读书。家乡的后辈到福州向他求教,他总是悉心教诲,毫不保留。20061月,我妻子、画家林莲送作品到福州参加省美协主办的美展,就曾携带作品请教年逾九旬的沈锡纯老师,并得到沈老的悉心指导。

  艺术,使人年轻,艺术使老师长寿!沈锡纯老师作为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近一个世纪如一日兢兢业业从事中国画创作。

  “父母生育,恩师培养,以沫相濡,以心想帮。绵绵真情,闪闪泪光……”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唱出了万千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也唱出了我对恩师、“诏安画派”传承之一代宗师沈锡纯先生甘于清贫,洁身自好,熔古铸今,开拓创新,心底无私天地宽精神的感动!


                                                                          201011

(沈顺添,福建海西燕石画院院长,福建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