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家沈锡纯纪念文集《慈怀浩气》之评述摘要(十五)——方纪龙 · 诏安画纛由君擎 记诏安画派大师沈锡纯先生

发布时间:2020-03-26





诏安画纛由君擎——记诏安画派大师沈锡纯先生

方纪龙


(一)

       1970年暮秋的一个早晨,我拿几张习作到福州桂枝里向陈子奋先生讨教。正当他挥笔为我修改画作时,进来一位衣着朴素、神态憨厚的不速之客。见他来了,子奋先生显得格外高兴,放下手中的画笔,连忙请坐倒茶。他向我介绍说:“这位是我的老友——诏安画派的名画家沈锡纯先生。”

  故友久别重逢,那份喜悦,先是溢于言表,随着话题的深入,又慢慢地变成苦涩和凄凉。那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特殊年代,子奋先生知道,沈先生全家都被迫下放到闽北山区在“接受改造”;而沈锡纯先生也了解到,子奋先生在“文革”伊始就成为“牛鬼蛇神”,被勒令去扫街。子奋先生说:“现在几乎没有人来买画,省文史馆的工资又停发了几年,生活过得很清苦。我只好叫老婆去磨寿山石以增加收入。”沈先生比较达观,回答说:“我们山区草木很多,不用买柴烧;竹笋也很多,我又多子女,老小一齐上山,每次能挖回一大筐。”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似乎有谈不完的话。然而,画家毕竟是画家,三句不离本行,谈得最多的依然是花鸟画以及有关诏安画派的话题。

  对于诏安画派,我并不陌生,因为我家曾有马兆麟的四条屏,“破四旧”那一阵子被“造反派”烧了。子奋先生说:“诏安在清代出了不少名画家,早期有康瑞、刘国玺、沈锦洲,鼎盛时期有谢琯樵、沈瑶池,后期有马兆麟、林嘉等。沈锦洲和谢琯樵还去过台湾,对台湾画界有巨大的影响。”听到这些,沈先生心中充满无比的自豪,马上补充道:“现在上海市美协主席沈柔坚,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沈福文也是我们诏安人。”子奋先生听后话锋一转,带着惋惜的口吻对沈先生说道:“诏安画派是福建省唯一称为画派的群体,风靡八闽达百余年,然而到后期却变味了,被海派同化了。原有的浓厚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几乎不见了。沈柔坚攻的是木刻,沈福文从事的是漆艺,诏安画风保存最完整的看来只有你一个。你又是沈瑶池的后人,把诏安画风传承下去之重任非君莫属。我送你一句话:诏安画纛由君擎。”


(二)

  那次在陈子奋先生家聆听两位花鸟画家的一席交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尔后我与沈先生虽然天各一方,却雁书不断。他先后赠我三幅画:《海滨夏趣》、《松鹤》和《浓香素影》。前两幅是典型的诏安派画风,用笔大胆泼辣,色彩鲜明艳丽,后者是水墨兰花。“文革”结束后“落实政策”时,沈先生全家又迁回福州,我与沈先生才有缘多次会面。每次抵他家,他总热情地款待我,他说我们是“患难之交”。对于沈先生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在多次倾谈中才逐渐有较全面的了解。

  诏安画派前期的主要画家谢琯樵和沈瑶池均为沈锦洲的入室弟子。沈锡纯弱冠之年开始学画,拜谢锡璋(半圭)为师。谢锡璋是谢琯樵的学生,是谢联璧的入室弟子。从这个师承关系来看,沈锡纯是谢琯樵第三代直系弟子。沈锡纯本人又是沈瑶池的族人,他有一印“古松后人”即是明证。青年时代的沈锡纯并不满足已经熟练掌握的诏安派画风的各种技法,决心到省外去开阔眼界,于是就读于由潘天寿、诸闻韵等大师执教的上海新华艺专,于1933年毕业。沈锡纯的艺名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远播,其作品入选上海出版的《古今名人画粹》和《中国美术年鉴》等。1944年,他与沈耀初(19071990)、沈汉桢(19101978)组织“燕石画社”。他们是当时诏安画坛最活跃的中年画家,被称为“燕石三友”。沈耀初是沈镜湖的学生,20世纪30年代常到诏安县美术研究会国画部主任谢锡璋处学画。从这层关系来看,沈锡纯与沈耀初是师兄弟。“燕石画社”设在沈汉桢家的沈氏小宗祠内,吸引了诏安不少书画爱好者,如徐序行、许耀成、胡炎南、杨贵文以及旅台画家李茂桂、沈兆鹏、沈庆泉等。这三位画家是诏安画派的承前启后者,现在健在的唯有沈锡纯一个。因此,陈子奋在34年前讲的“诏安画纛由君擎”绝非过誉之词。

  纵观千年的八闽画史,能形成流派的唯有以谢琯樵、沈瑶池为代表的诏安画派,以及由李霞、李耕为代表的仙游画派。前者历史更悠久,而且后继者成就更大。沈耀初1983年与张大千等同时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画家,200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其遗作展,其代表作入选2001年在北京举办的《百年中国画展》。沈锡纯于1979年秋应文化部邀请,与吴作人、李可染等二十多位全国名画家欢聚一堂、赏月作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1994年,《沈锡纯画集》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1998年,他又应“台湾春池文教基金会”邀请赴台北举办个人画展,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沈锡纯九秩画展》。2004年元旦,《沈锡纯从艺八十周年画展》在福州画院举办。开幕式之后,福州画院在三楼学术厅为他祝寿并举行“沈锡纯从艺80周年研讨会”。我有幸出席此活动并应邀发言。当年届95高龄的沈先生在一片赞语声中站起来吹生日蛋糕的蜡烛时,34年前在陈子奋家中见到的那位衣着朴素、以挖笋为乐的“不速之客”的形象顿时在我脑海中浮现,不禁感慨万千。


(三)

  忧国忧民是中国文人之传统美德。沈先生认为,爱祖国、爱家乡不能只挂在口头上,而应付诸实践。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创作几十幅力作捐献给国家,奉献出一介寒儒之微薄力量。徐悲鸿在当时画了不少以雄狮、奔马为题材的画,旨在激发国人奋发进取,抵制外侮。沈先生当年也画了大量的虎,以猛虎阳刚,表达出中华民族在外患入侵时的反抗精神。爱国画家总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对家乡有挥之不去的浓浓之情,虽然他长期在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总是予以力所能及的资助。他多次送画救灾,扶持学生读书。家乡的后辈风尘仆仆地赴榕向他求教,他总是悉心教诲,毫不保留。他视传承后人为己任。

  他对子孙要求严格。尽管他远离故土流寓省城数十年,子孙大都在福州出生或成长,他坚决要求大家都要会讲闽南话。这位老画家在心中回荡的永远是对生他养他的故土眷眷之情。

作为著名“国画之乡”的子民,作为诏安画派的直系传人,他极希望他的族人多出几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著名画家、原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沈柔坚,著名军旅画家韩柯,青年画家董希源等,均系他的得意门生。他的弟弟沈冰山是闻名遐迩的盲人画家,他的儿子沈斗平、女儿沈华琼均举办过个人画展。孙女沈宏、外孙陈卫东亦是画坛新秀。

  沈先生胸襟坦荡,为人正派,刚直不阿。或许是由于他“锋芒太露”,1959年先被划为“中右”,后又定为“历史反革命”。这个“黑锅”他背了20年,从福州背到武夷山。在武夷山“脱胎换骨接受改造”的六个寒暑,是他一生最为艰辛的时期。他与妻子相濡以沫,养育子女。人生祸福相依,对艺术终生不渝的沈先生身处逆境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相反地,闽北旖旎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天然王国”里的珍禽异兽,都成为他作画的绝妙素材。他现在是福建省健在的年龄最大的知名画家,苍天赋予他高龄,有幸看到这太平盛世,有幸举办95岁的画展,这或许与安贫乐道、心胸豁达以及在武夷山“脱胎换骨”的六年锤炼有关。

  在与沈先生交往的三十多年中,我获得不少教益。他不但赠画给我,还为我的数件作品题词。2001年,我在福州画院举办个人画展时,年逾九旬的沈先生伉俪携女儿沈华琼莅临展厅。1998年,吾友吴国富购得一幅沈瑶池(18101872)作品,我请戴全美面呈沈先生鉴定,他看后题曰:“戊寅秋于榕敬读故园先辈宗亲遗笔,欣忭之余,谨此为同好者共赏之。”

  沈锡纯先生艺术上的成就的获得除了师承和勤奋外,有一点十分重要的就是“师造化”。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他这次画展上,他笔下栩栩如生的多幅猛虎尤为人们喜爱。须知,他画的虎的各种形态不是凭空臆造,而是从写生得来的。沈锡纯为了画好虎,常去动物园悉心观察老虎的动作、神情、形态。画出来的虎,形象逼真,看得人大加称赞。但是,沈先生心中自知,笔下的虎,和心中的虎尚有一些距离。他力求在虎身上,艺术地再现虎的威震天下的神韵。在《沈耀初评传》中有一段极其精彩的描述:

       1941年沈锡纯到闽西山区教书,途经一处,只见山路奇险,乱石嶙峋,草深树密,一派荒蛮肃杀景象。偶尔遇见一樵夫,方知此处近年来有老虎出没,故人迹稀疏,只有在太阳照射下,才有胆大勇猛的村民,砍些柴火,匆匆返回。沈锡纯去教书,必经此路,别无选择。另外,他一听有虎在山野出没,就来了劲,心想虽有危险,只要多加小心,不去冒犯它,估计没有大问题。自此,只要经过此处,沈锡纯就特意留心观察,即能从身临险境的提心吊胆中,体验出虎的不可征服的威慑力,又有机会多次仔细察看老虎出没的生存环境。这一切,都使沈锡纯画的虎,增添不少真实和灵韵。有一天,他走走看看,突然,眼前树丛乱石中出现了一只老虎!幸好,老虎昂首兀立,注视着别处。沈锡纯按捺住狂跳的心,蹑手蹑脚地找一处隐藏下来。奇怪的是,此虎不吼不跳,有咄咄逼人之势,无伤人害命之心,只管悠闲地踱着。沈锡纯定睛一看,大虎身边,还有两只活泼可爱的小虎,在自得其乐地蹦蹦跳跳。大虎不时地用舌头舔顺小虎的毛,发出几声亲昵的呼啸。沈锡纯看呆了。原以为有惊天动地之险,却不料看到了母虎的舐犊之情。这意外的收获,使沈锡纯创作出了题为《虎性虽猛犹爱子》的三虎图。

  这正是沈锡纯先生艺术成功秘诀之一。

  这次画展举办得很成功,规格之高实属罕见。研讨会和祝寿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与会者除福建画坛的知名人士外,还有来自家乡诏安的代表,年近九旬的王直将军也闻讯前来祝寿。那天沈老精神矍铄,频频向与会者含笑致意。室外寒风刺骨,厅内却和煦如春。与会者边尝蛋糕边向这位老寿星祝寿,发言热烈、气氛融合。大家交口称赞沈老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常青树,是诏安画派名副其实的擎旗人。


 

2004年元月


              (方纪龙,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省美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理事,福建花鸟画学会理事,莆田锦江书画院院长,锦江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