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家沈锡纯纪念文集《慈怀浩气》之评述摘要(三)——邵大箴 · 不应该被埋没的艺术家

发布时间:2020-03-11







不应该被埋没的艺术家

邵大箴


  举办沈锡纯先生的精品回顾展和一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很有意义。因为他是这代知识分子里很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人物。沈锡纯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走向画坛,一直到他逝世,有80多年时间从事艺术创作,但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属于默默无闻的积极创造者。虽然他也举办过展览,也出过画册,但在全国知名度不是很高。实际上这类画家很多,并不是在画坛上非常知名的画家,但他的成就应该得到我们的充分评价、充分重视、充分尊敬。因为社会有各种机遇、各种条件给每个人,沈锡纯先生解放后长期生活、工作在福建,宣传上有地域性的局限。但他的艺术是有全国意义的。

  沈锡纯先生这一代画家,都是从五四运动之后接受中西融合的艺术教育走向画坛的。他早年接触的不论是诏安画派,还是岭南画派,都是传统的国画艺术,然后他又在上海接受艺术教育,他的艺术是属于中西结合的,把西画的造型和中国画的笔墨、意境、情趣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新奇的中国画。他接受中西艺术的教育之后,努力钻研传统、钻研笔墨,发挥他的个性,所以他的艺术是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

  西画讲究造型,中国画讲究写意、情趣、格调,这两者的融合是很困难的,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协调,尤其是山水、花鸟画之间的矛盾、不融合比较明显。但我看沈先生的画,看得出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做功夫,取得了值得我们尊重、敬仰的成就。

  沈先生擅长水墨画、工笔画、重彩画,既有文人写意的水墨,又大量地使用艳丽的色彩。中国画用色彩是很难的,一般讲究水墨的清雅,运用色彩感觉太艳、太俗,但沈先生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说老实话,沈老的水墨画非常好,不用艳丽色彩的水墨画非常好,用黑白造成艺术的交响、艺术的韵律、艺术的节奏、艺术的格调,相当的好。用了色彩,感觉到有一点艳丽了,但也相当的好。这种尝试,并不是沈先生一个人的尝试,是当时一代人的尝试,一代人要尝试在水墨里如何加上色彩,甚至接受西方绘画的影响(色彩不完全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功夫做得很深。这种探索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很重要的。

  今天这个纪念活动的标题很好,“慈怀浩气”。慈怀是什么?仁慈的心怀。浩气是什么?浩气是庞大系统,是一种刚正的,人对社会、自然的浩然之气。这两者结合起来是很难做到的,有人很慈怀,但缺少浩气;有人有浩气,但缺少慈怀。当然,真正有浩气的人是爱人的、爱社会的;真正仁慈的人一定是人格力量很坚强的,一定有正大浩气的。中国古代、现代一些知识分子,既缺少慈怀又缺少浩气。虽然沈老一生有很多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慈怀,对人类、大自然博爱的精神,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如此。所以我觉得,沈先生是不应该被埋没的一位艺术家,应该发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艺术技巧,这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任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