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家沈锡纯纪念文集《慈怀浩气》——陈裕亮 周伟亮 · 著名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沈锡纯的百年人生

发布时间:2020-03-08





墨彩华章德艺双馨


——著名国画大家、美术教育家沈锡纯的百年人生

陈裕亮 周伟亮


      一、出生于书画之乡,家学渊源深厚

       19101217日,沈锡纯出生于福建省最南端的诏安县城关东城村。其曾祖是清代武举,祖父亦属衣冠中人,父亲沈用三多年经营诏安最大的一家糖坊,从事食糖加工和销售,拥有一定的家业,也爱好书画,喜画兰、梅等。诏安县自明代以来就是全国有名的书画之乡,“诏安画派”沿袭有序,名家辈出,幼年的沈锡纯耳濡目染,很早就和传统书画结缘。

   沈锡纯五岁时,父亲开始让他临摹魏碑、汉碑。在诏安,但凡孩子到了学龄,便要临习碑帖。每年春节,他们跟随大人在红纸上书写对联,哪家孩子写得好,便会得到赞扬。沈锡纯七八岁时,所书写的对联在当地同龄儿童中已无出其右者。

  “诏安画派”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立派至今已有近二百年历史。诏安山川秀丽,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风炽盛,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素有“书画之乡”之美称。诏安书画之风兴于唐代,经历代书画家的辛勤耕耘,丹青耀眼,翰墨飘香,名家佳作层出不穷,至明代已达到鼎盛时期。清道光、咸丰年间,诏安人谢颖苏、沈瑶池继承了上官周、黄慎等闽人的画风,以工笔画为基础,糅合写意笔墨,以孤冷淡雅自成一格,影响了福建画坛数十位画家,形成“诏安画派”。

  沈锡纯自幼就表现出艺术天赋,八岁时就经常用木炭在地上画画。沈父看在眼里,觉得孩子小小年纪就受到本地炽盛文风的熏陶,对画画这样有兴趣,应该好好培养。因此,沈锡纯11岁时便作了清末民初著名书画家、诏安画派第三代宗师谢半圭(谢锡璋)先生的入室弟子,成为清末著名国画家、被尊为台湾书画开山祖师的谢琯樵以及著名国画家沈瑶池的正宗传人。他入室学画,谨遵师训,从基础理法到形神笔韵,一丝不苟地刻苦磨炼,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

  沈锡纯跟随谢半圭入室学画约三年后,进入诏安初级中学学习并继续随谢半圭先生作画。此时其工笔画已大有长进,部分作品开始在诏安书画市场出售。沈锡纯自小就是个求知欲望很强烈的人,此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南诏这块已然熟透了的方圆之地,很想出外看个究竟,呼吸新鲜的空气,汲取新的艺术养分。

   二、汕头、厦门、上海三地求学,中国最早的美术“科班”

       1927年沈锡纯从诏安初级中学毕业,即赴广东汕头美术专科学校攻读,第二年又考入厦门美术专门学校(简称厦门美专)继续深造。

  厦门美专创办于1923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美术学校之一。其前身是1918年创办的“厦门绘画学院”和“厦门美术学校”,1923年两校合并后改名厦门美术专门学校。作为国内最早实现西式教育的学校之一,厦门美专的教师不少是“海归”派,他们大都留学于法、日、菲、美等国。例如:林克恭到过英、法、瑞士等国家的著名美术学院学习西洋画;郭应麟、谢投八与徐悲鸿是留法同学,徐悲鸿的两幅人体素描就陈列在厦门美专教室供师生们借鉴;教国画的有两度留日的王逸云;语文教师陈桂琛则是旅菲诗人、教育家……他们都是饱学之士、社会名流,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教育水平,因此吸引了包括沈耀初、沈锡纯等来自福建、浙江、台湾乃至南洋的高素质艺术生源,使得日后的厦门美专人才辈出。1925年到厦门美专就学的沈耀初,20世纪70年代末与张大千等被遴选为“台湾当代十大名画家”之一;1928年进入厦门美专学习的台湾全才艺术家庄索,是当年新四军臂章设计者;1928年来厦学习的台湾学生吕基正,成为台湾著名画家,以“山岳绘画”风格闻名;1936年厦门美专毕业生钟泗滨,1947年移居新加坡,任教南洋美专,成为“南洋画派”创始人;晋江籍学生林英仪,成为当代我国书画界少有的“诗书画印四绝人物”……

       1931年秋,沈锡纯考进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攻读两年,于1933年毕业。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创办于1926年,发起人张聿光、潘天寿等,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是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

  新华艺专人才荟萃,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颜文樑、徐朗西、吴恒勤、王陶民、诸乐三、诸闻韵、关良、姜丹书、张充仁、丰子恺、王个等曾先后在该校执教。新华艺专音乐方面亦人才辈出,钟幕贞、瞿维、王云阶、寄明、何士德、钱韵玲(冼星海夫人)等均蜚声国内外。汪道涵也是新华艺专校友。1937年,校舍毁于日寇炮火。1941年底,学校因拒向日伪登记而停办。沈锡纯当时深得在新华艺专执教的两江画派(后来的海上画派)潘天寿、诸闻韵这两位大师的赏识。潘天寿还是沈锡纯入学的主考老师。

  三、闽粤两省十余校执教,桃李遍天下

       1933年底,沈锡纯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后即应聘到福建漳浦中学,执教该校美术课程。从此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的20多年间,他先后在福建、广东两省10余所中小学或师范执教,在勤耕画坛从事专业创作的同时,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和国语、历史、音乐等教学工作,桃李遍天下。

       1935年夏,因长子即将出生,沈锡纯辞去漳浦中学教职,回到家乡诏安中学执教美术。原上海美协主席沈柔坚就是这期间他的学生。课余时间,沈锡纯对沈柔坚多有辅导,师生情谊深厚。

       1937年秋,应复旦大学毕业的海澄人曾荣华的邀请,沈锡纯到福建平和县立初级中学执教,身兼总务主任和图画、音乐教师之职。在此期间,他积极组织学生投入宣传抗日救亡活动,兼任编剧、导演、布景、道具等工作,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积极支持学生进步活动,为此受到当局监视。

       1939年初,他被迫转往广东饶平第二中学任教。因日军飞机轰炸,当年秋天前往福建福清中学教书。1940年秋,又转到福州三山中学任教,兼任校总务主任。他还在校内主办进步刊物,宣传抗战,兼任军民抗日促进会秘书。

       1941年春,福州沦陷。沈锡纯与同事们一起,带领福州三山中学全校学生,经尤溪、沙县、永安、连城,历时二十多天,落户闽西宁化。学校在宁化改名为战时福建第一中学,沈锡纯仍任总务主任。

       1942年春,沈锡纯接福建省教育厅通知,到大田工作。不久,即被当局以“左倾”的罪名抓进三明梅列“战时东南集中营”,关押了八个月。

       1942年年底,沈锡纯出狱后失业,只好返回家乡诏安。此后一直到全国解放,除曾在诏安一中和广东饶平一中短期任教外,其余大部分时间主要从事国画创作和进步活动,以卖画为生。驰名中外的油画家、版画家韩柯正是在这个时期得益于沈锡纯的精心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沈锡纯先后在福州市中选小学、台江第三中心小学任教,1956年至19593月在福州实验小学任教。福州实验小学是福州市的龙头小学,市教研组设在校内,他同时兼职市教研组的工作,直到1959年被下放劳动为止。

  在几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沈锡纯桃李满天下,仅诏安籍的美术名家就有沈柔坚、韩柯、董希源等曾师从于他。

  沈柔坚(19191998),福建诏安人。3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版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新四军从事美术创作。历任军部战地服务团绘画组组长、华东《大众日报》美术研究员等。建国后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等职。

  韩柯,1929年生,原名韩学纯,福建诏安人。著名油画家、版画家。19421946年间跟随沈锡纯习画。1946年赴苏州美专西画系学习,后考入国立北平艺专油画系。1949年后参军,随后参加志愿军奔赴朝鲜,历任志愿军摄影记者、解放军炮兵文化部创作员。其作品在全军美展屡屡获奖,并多次参加全国美展,代表作版画《英雄岛组画》和油画《黄洋界保卫战》、《强渡琼州海峡》等入藏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及诸多博物馆。199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个人画展,1992年在中国台北举办个人画展,先后出版多部画集。

  董希源,1964年生,福建诏安人,系沈锡纯外甥。上世纪80年代初师从沈锡纯。1984年至1986年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学院美术专业班。1988年当选福建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长。1998年当选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青年书画家协会会长、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福建省政协委员。2001年参加全国中国画展获优秀奖,入选第十五届全国新人新作展,参加迎奥运全国中国画展并获铜奖;2002年参加西部中国画邀请展获优秀奖,参加全国工笔花鸟画展获优秀奖。出版有《董希源画集》、《董希源作品精选》、《董希源山水画选》、《透视董希源》、《名家画苑——董希源·我学山水画》、《董希源花鸟画作品选》等。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收藏。

  四、青年时代即在画坛显露头角,传略与作品同时入选首部《中国美术年鉴》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年仅20余岁的沈锡纯就多次在上海、福州、厦门、汕头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并不断有作品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婆罗洲等地展出。

  沈锡纯以家乡前贤画艺为基础,融汇“海上画派”、“岭南画派”的精髓,体验造物之神秀,集万象于笔端,推陈出新,卓然自立。因此,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便蜚声中外,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到上世纪40年代,沈锡纯的画风、人格,都已经备受尊崇。

1937年,沈锡纯的彩色工笔花卉草虫作品一套,被选入由上海大众生活书局出版的《古今名画粹》,并被荐选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展出。同年,上海金城工艺社选辑出版了《沈锡纯画集》,这是沈锡纯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个人画集,时年仅27岁。

  抗战期间,沈锡纯在投身教学和抗日救亡活动的同时,坚持艺术创作。特别是后期被营救出狱以后,多年失业,只能以卖画为生,其间创作了大量的画作——包括一大批抗日救亡作品。

  抗战胜利后,沈锡纯国画创作进入了新阶段,艺术造诣日隆,蜚声海内外。194510月,为庆祝抗战胜利,他在福州再次举办个人画展。1947年,沈锡纯在厦门举办“百虎画展”,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老虎的威猛和气势,展出期间展厅若市,轰动鹭岛,风传海外。

1947年,因沈锡纯的艺术造诣和影响力,其《虎》、《菊》两幅作品入选中国美术界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国美术年鉴》,并且作为著名国画大家,与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同载一册,是当时著名国画家中最年轻的一个。

  五、新中国成立前积极从事爱国进步活动,刚正不阿

  沈锡纯祖上曾是诏安望族,但到其父辈后期已家道中落。沈家曾长年受当地恶势力欺凌,这对幼小的沈锡纯产生了强烈的刺激,一方面激发他勤学苦练,立志长大后要有所作为,报国报乡;另一方面,养成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坚韧个性。但这个性也给他带来了无数坎坷与磨难,使其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悲情色彩。

1933年底至1934年初,十九路军反蒋抗日,发动“闽变”。刚从上海新华艺专毕业不久在漳浦中学任教的沈锡纯,就曾组织学生声援十九路军,支持福建革命政权。

       1935年至1936年,沈锡纯在家乡诏安中学执教期间,参与组织了驱逐学阀吴育的学生民主运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沈锡纯正应邀在平和中学执教美术,立即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与义愤,积极组织学生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参与组织平和县立初级中学的救亡剧团工作,兼任编剧、导演、布景、道具等项工作。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利用乡下圩日,演出宣传,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也引起国民党当局的监控和干涉。

       1939年秋,沈锡纯在福清中学教书的同时,兼任军民抗日促进会秘书,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参加抗日宣传活动。

       1941年春福州沦陷前夕,沈锡纯任福州三山中学总务主任,掌管学校日常工作。福州三山中学当时设在闽清六都。大敌当前,危城将破,校长谢新周在福建省教育厅开会研究应变之策,拟将三山中学就地解散。沈锡纯为避免学生流离失所,强烈反对解散学校,主张学校向西转移。经反复动员、说服,沈锡纯的主张最后获得赞成,三山中学后在宁化改名为战时福建第一中学。

  抗日战争初期,沈锡纯以画笔当钢枪,在从事抗日宣传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爱国抗日作品。他曾先后创作、捐卖几十幅力作支持抗战,奉献一介寒儒微薄之力。他画了大量的虎作,以猛虎之阳刚气概,表达出中华民族在外患入侵时的反抗精神。所作一幅以“寒”为题的国画,通过对寒鸟八哥在黑暗中欲飞不得苦苦挣扎的形象描绘,反映了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人民的苦难,唤起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和信心。

  由于沈锡纯积极保护爱国学生、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反动当局怀疑他是共产党人,至少是“左倾”、“赤色”分子,因此于1942年春将其投入三明梅列“战时东南集中营”。沈锡纯被抓时,宁化战时福建第一中学全校师生罢课,包围警车,要求当局释放沈老师,场面壮观感人。

  梅列集中营是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处于19415月建立的,对外叫“福建战时青年训导营”,主要囚禁由保安处和谍报股抓捕来的革命者和爱国志士。沈锡纯在梅列集中营被关押长达八个月之后,经亲属和进步人士多方营救,才被保释出狱。

  出狱后,沈锡纯失业,不得不以卖画糊口,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虽历尽艰辛,不改其志。1942年,在家乡参加抗日歌剧巡回队,并任队长,继续从事抗日宣传活动。1944年,在诏安与沈耀初、沈汉桢组织“燕石画社”,被称为“燕石三友”,继续以画为钢枪,立志救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沈锡纯创作《啸雎猛虎下山》,表达了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即将解放全中国的欢欣鼓舞的心情。又创作《彩蝶扑菊》,歌颂解放区人民翻身做主人的美好生活。这两幅佳作,都被选入当年的《中国美术年鉴》。

   六、历经坎坷,忍辱负重几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沈锡纯在继续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同时,更加焕发出创作热情,以彩笔描绘祖国新生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画作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并屡获奖项。1957年,为庆祝建军30周年所作的《红军直指武夷山》、《雄鸡一唱天下白》、《勤劳兴国》三幅作品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美术展览”,荣获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嘉奖。但是,和许多善良的知识分子一样,上世纪50年代以后,他历尽坎坷,尤其在“反右”运动和“文革”中,受到无端冲击和残酷迫害,直到1978年才获得彻底平反。

       19593月,沈锡纯在“反右”运动中被定为“中右”分子。当年9月,又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并因此被从教育队伍中“清理”出去,下放到福州鼓楼美术社劳动改造。工作单位由全民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月工资由75元降为45元。

       1966年,“文革”风暴骤起。从19668月至196912月,在“文革”的暴风骤雨中,沈锡纯进一步受到冲击,被戴上“牛鬼蛇神”、“历史反革命”、“里通外国”等三顶“帽子”,并被彻底“清除”出福州鼓楼美术社这个“革命队伍”,从此完全失业,没有任何收入,全家生活陷入极端困境。

  现在回头看,沈锡纯被强加的这三顶帽子,十分荒诞可笑:

  ——被诬为“历史反革命”的罪名有二:其一是1942年亲属为营救其出狱,受国民党当局胁迫,曾劝其以同意出狱后加入“三青团”为名获得保释,实际上沈从未加入“三青团”;其二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上将张贞的儿子张冠云拟请沈锡纯担任“中国国民党云霄县党部主任秘书”,沈既没有答应,也没去赴任。但这两件事,日后给沈锡纯带来了无尽磨难。

  ——被挂上“里通外国”的罪名,是因为沈锡纯有海外亲属关系。

  ——被戴上“牛鬼蛇神”的帽子,则因为他是搞画画的,是“不务正业”的“寄生虫”。

  在“文革”前期最困难的三年里,由于被“扫地出门”,沈锡纯全家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主要靠沈妻李文玉做针线活,部分靠海外亲友支持和街道给的少许补助,勉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而撑过来的。当时子女们经常到菜市场去捡人家不要的菜梆子做菜吃。

1970年元月,沈锡纯全家被下放到闽北山区的崇安县星村公社红星大队长涧州生产队劳动(今武夷山市黄溪口村长涧洲自然村)。从这一年一直到1976年底的六年间,沈锡纯全家都在武夷山劳动,过着清贫、艰难的生活。其二儿子、四儿子在生产队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挣工分养家,小儿子和小女儿在村里上小学。全家辛勤劳作,自食其力,相濡以沫,安贫乐道。好在这里没有政治运动的冲击,没有复杂人际关系的纷扰,一家老幼与村民和睦相处,虽然清贫,却也安宁。这六年,是沈锡纯心境最为纯净的六年,他专心作画,经常到野外写生,与花木禽鸟昆虫及珍稀走兽为伴,深入清幽的山林,启迪天赋才华。他在大量观察与写生的基础上,搜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艺术造诣跃上新台阶。《武夷初秋》、《武夷隆冬》等多幅反映武夷山风物的佳作就创作于这一时期。晚年,他自号“武夷山翁”,作品也常常以“武夷”为题。

       1975年底,鉴于沈锡纯全家老弱居多,不适宜山区生活,福州方面同意接收其返城。先期回城的老小五口人,起先只能挤居在其妻外甥在福州西湖后面的一间不足12平方米的陋室里。环境是恶劣的,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沈锡纯仍坚持艺术创作。没有画案,他拼床板代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拨乱反正”。与沈锡纯结识的众多名人中,有篆刻艺术家周哲文、根雕大师屠一道等人,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极力把他的作品引荐给中央、省市领导以及海外名人,另一方面积极为洗清沈锡纯所蒙受的不白之冤而奔走。后来,周哲文、屠一道以及在北京中科院工作的屠炎等老友,通过原周总理秘书、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梅行,写信给当时负责落实政策工作的福建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组织部部长李正亭,经李正亭出面协调干预,沈锡纯才最终得以彻底平反,并被安排在省文联工作,恢复公职。

   七、生命不息,艺术追求不止

  获得正式平反、落实政策不久,沈锡纯晚年迎来了其艺术人生的再次辉煌。

  其一是1979年沈锡纯与郑乃珖、潘主兰、沈觐寿、周哲文等人发起创办福州画院获得批准,并于当年10月正式成立。

  其二是197910月,作为福建省唯一受邀的老一辈艺术家,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参加建国30周年庆祝活动,在颐和园藻鉴堂作画一个月。先是与钱松嵒、关良、亚明等著名画家在人民大会堂作画。中秋佳节这天,又与吴作人、李可染、华君武等23位画坛巨擘欢聚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出席中央有关部门举办的中秋晚会,赏月绘丹青。这些作品或被人民大会堂及国家博物馆收藏,或作为赠送国际友人的礼品。

  自京返榕后,沈锡纯更加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和艺术教育活动。福州大学请他为艺术中心授课,省老年大学亦请他讲授国画等等。

       20世纪80年代,是沈锡纯焕发艺术青春的年代。这一时期,沈先生佳作迭出,作品先后在美、英、德、奥地利、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展出,为增进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1年,沈锡纯创作的《松鹤长春》、《西湖之春》,参加香港“中国画展”。

       1983年,香港波文书局根据1947年的《中国美术年鉴》,再版《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一书,充分肯定沈锡纯的国画风格与成就。

       1984年,新加坡教育部视学官、收藏家柳明诚出版专著《翘园文风》,其中“国际大画家沈锡纯的杰作”一文,盛赞沈先生的画作《百鹤图》“百看不厌”、“无疵可吹”。

       1985年,日本长崎市举办中日名家画展,展出沈锡纯作品《雄虎》。此作作为中日友好纪念品被长崎市政府永久收藏。

       1986年,沈锡纯应福建省政府邀请在省政府作画。巨作《松鹤长春》陈列于省政府外宾接待室,部分作品作为省领导出访礼品。

       1987年,沈锡纯作品被选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多伦城举办的“中国古今名人书画展”,与“扬州八怪”和现代著名画家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黄君璧、于右任等作品同时展出。

       1988年,时任福建省长的王兆国访问日本,沈锡纯的作品《虎》被作为礼品赠送给日本首相竹下登先生。

20世纪90年代以后,沈锡纯已届耄耋之龄,仍笔耕不辍,老树新花,焕然锦绣。

       1991年,其传略被载入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民国书画家汇传》。

       1994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沈锡纯画集》,收录了沈锡纯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作品和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1998年底,经台北“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力促,于1219日至24日在台北市亚太会馆举行了“沈锡纯暨福建名家书画展”,共展出作品100多幅,其中沈锡纯作品50多幅。沈先生以九十高龄率团亲赴台北,参加开幕式的有连战、宋楚瑜、吴伯雄、柏杨、沈庆京等台湾政界、艺术界、企业界人士近千人。一时盛事,风靡宝岛。台湾《台湾日报》、《工商时报》、《联合报》等多家媒体都作了大篇幅报道。

       1999112日至7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沈锡纯九秩画展”,展示沈锡纯从艺70多年来不同时期的99幅力作。有1000余人参加画展开幕仪式,吴冠中、沈鹏、廖静文等书画名家亲临祝贺、交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美术观察》、《国画家》、《中国书画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20多家报刊记者出席招待会,并从不同侧面对画展及个人进行专访报道。画展期间,沈锡纯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作画,其《荷花图》、《墨兰图》两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收藏。

       2004年,由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福州画院在福州共同举办“沈锡纯从艺八十周年画展”。

       20041月,由福州画院、福州海关、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等单位联合在福州画院举办“沈锡纯沈斗平父子画展”,同时举行“沈锡纯先生从艺80周年庆祝会”。出席画展开幕式的有福建省政协主席陈明义、福建省委副书记梁绮萍、原福建省政协主席游德馨、原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黄瑞霖、福建省副省长汪毅夫、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文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贾锡太、福建省政协副主席金能筹等各界来宾数百人。

       200512月,“沈锡纯沈斗平父子画展”在泉州举行,父子俩共展出100幅作品。

       2007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又推出了《沈锡纯画虎》专集。

       2008210日,沈锡纯先生在福州家中无疾而终,悄然仙逝,享年99岁。

      八、爱憎分明,无欲则刚

   一些媒体评价认为,沈老驾鹤西去,不仅意味着民国时期最后一位国画大家和我们永别,或许还意味着中国国画史一个时代的结束。

  平心而论,沈锡纯作为当代国画大家,几十年来他所拥有的社会地位、知名度,与其艺术造诣、艺术贡献是不相称的。不要说在全国,恐怕在福建省,沈锡纯也并非广为人知。这和沈锡纯在上世纪50年代后屡受冲击以及“文革”后所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特立独行的个性风骨,有着很大关系。

  沈锡纯是一个爱憎分明、刚正、耿直、疾恶如仇的艺术家和爱国志士,自年轻时就有理想、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一身正气。这从他早年所走的艺术之路和从事的一系列进步活动,都可见一斑。

  从根子骨里,沈锡纯又是一个洁身自好和操行清高的文人,既不阿谀奉承,又不圆滑世故,凡事不爱求人,不喜张扬。

  但是,由于历史的玩笑和命运的作弄,沈锡纯这么一种性格的大丈夫,却从上世纪50年代末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不得不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在这二十多年里,沈锡纯不敢有任何的奢望,唯以遵纪守法为自己做人的准则。在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他曾写座右铭给全家子女警示:“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

  平反复出后,历经磨难的沈锡纯已届古稀之年,此时的他虽然个性风骨未变,但对名利已经看得很淡,抱持着与世无争、无欲则刚的人生态度。从平反到去世的30年间,他倾注全部身心于艺术,一心作画、教书。生活上始终保持节俭,烟酒不沾,在为人处事上对子孙要求也非常严格。

  沈锡纯的亲属认为,与世无争的处事态度使沈锡纯许多本该得到的利益和地位没能得到,社会知名度也受到很大影响,但这也恰恰是其虽历经磨难却能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走向了市场化之路。一些艺术工作者包括有一定声望的艺术家为了增强知名度,抬高价位,纷纷“包装”、“炒作”,甚至到处“拉关系”、争地位。沈锡纯对此很不以为然,甚至非常反感。家里人和一些学生好友有时想要“开导”他,反挨一顿臭骂。有时媒体要前来采访报道,也被拒之门外。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是:“好画不用吹,差画再吹也好不了”,“艺术大师不是吹出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尽管近三十年来沈锡纯不求名利地位,把职务、职称、衔头、地位都看得很淡,但真正懂得鉴赏艺术的人还是很多,海内外登门求画的各界人士仍络绎不绝。

  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沈锡纯桃李芬芳,高徒辈出。在早年教学中,他严谨从教,诚于切磋,驰名中外的大画家沈柔坚、韩柯等均得益于沈先生的精心指导。他爱生如子,倾心培育后秀,时常省吃俭用,支持家境贫寒的学生。这些学生得到了沈锡纯的资助和鼓舞,更加发奋学习,皆有所成。

  晚年,沈锡纯仍是个辛勤的园丁,登门求艺者络绎不绝,先生皆能悉心传授、诲人不倦。他在福建省老年大学教授国画,福州大学聘请他担任艺术中心的客座教授,福建省图书馆也请他主持国画讲座,广西南宁石涛艺术学会聘他为名誉理事。

  他对家乡有挥之不去的浓浓之情。虽然长期在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总是予以力所能及的资助。他多次捐画赈灾,扶持学生读书。家乡的后辈风尘仆仆地赴榕向他求教,他总是悉心教诲,毫不保留。尽管远离故土流寓省城数十年,子孙大都在福州出生或成长,他坚决要求大家都要会讲闽南话。

        九、现代国画大家,中国画坛“虎王”

  沈锡纯艺术造诣高超,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现代国画大家。201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纪念画集《沈锡纯画集》,既集中了沈锡纯各年代国画创作的主要精品,也代表了美术界对其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其作品及艺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其在现代国画界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受到更大程度的认可与推崇。

  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沈锡纯主张写实,注重写生,讲求内涵充实,善于借景写意。既坚持以南方特有景物和传统题材为主要创作方向,又大胆革新,融入大量现代题材,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如《敢教山区换新装》、《高湖树下》(1956)、《上山下乡》(1964)、《横笛归牧》、《高谷归樵》(1973)等。沈锡纯忠实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在其笔下,总是洋溢着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并且赋予很强的象征意义,如《傲霜枝骨自昂扬》(1965)、《神州春浓》(1977)、《武夷山下》(1979)、《云山万里》(1982)等。

  在绘画技法方面,沈锡纯在继承中国传统画法的基础上,既要求古风,又讲究现实。其作品特别注重整体效果,构图清新,笔墨苍秀,大量运用“没骨法”等技法,又常常巧妙融入西洋画的色光关系,以求其真。他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奔放、率真,墨彩交辉,富有感染力,既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精髓,又努力探索,形成具有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的现代中国画新格局。其花卉、草虫色彩绚丽,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写意画墨彩交错,简逸而明快,意趣无穷。

  沈锡纯不同时期的作品,其技法、笔墨和画风也略有不同:

  青年期(40岁以前),沈锡纯多数作品色彩鲜艳明亮,画风工整而刚劲,真实而清新俊逸,如《春夏秋冬四条屏》(1937)、《雨后清秋》(1940)、《夏趣》(1945)、《虎》(1947)、《菊》(1947)等。

  中年期(40-60岁),作品笔畅墨酣、力健有锋且诗意盎然,用色艳而不俗,构图奇特、变化多样,画风更近现实精神。如《啸雎猛虎下山》(1949)、《轻浇勤灌巧施肥》(1956)、《高湖树下》(1958)、《紫气东来》(1961)、《秋菊》(1964)、《柳浪》(1964)、《春夏秋冬(四条屏)》等。

  老年期(60-79岁),日臻大气磅礴之境,笔墨豪纵,晕染柔和,既趣韵无穷,又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如《武夷隆冬》(1971)、《岁丰鸭肥》(1973)、《浩气凛然》(1983)、《浩气万年存》(1985)、《慈怀浩气》(1988)等。

  高寿期(90岁后),作品气质淳化,苍古凝练,笔墨老辣,雄浑奇崛,简练生动,如《神州春似锦》(1990)、《英风浩气》(1993)、《香远益清》(1997)、《风雨千秋》(2000)、《风霜历尽铁骨铮》(2002)、《凌寒傲雪》(2005)等。

  从专攻领域看,沈锡纯专长花鸟,尤善画“活虎”,常作松鹤、菊花、牡丹、梅花、燕子、蜂、蝶、八哥等;偶作山水、人物,亦独具匠心、妙趣天成。其题画书法挺秀飘逸,卓然不群,独具风采。

  他一生画虎无数,其笔下之虎,总是雄浑传神,虎虎生风,堪称现代国画界的“虎王”。2007年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沈锡纯画虎》,集中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成就。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沈锡纯就以画“活虎”独树一帜,名扬天下。人们常说“画虎画皮难画骨”,沈锡纯就有画出虎骨的绝顶功夫。沈锡纯能画出虎的神韵和风骨,除了因为他喜爱老虎那种雄威勇猛的性格外,与他长期观察、积累,不懈研究老虎的结构解剖和运动规律是分不开的。沈锡纯“画虎画皮更画骨”,因为他总能找准位置,把握比例,再通过斑纹的张弛把虎骨暗示出来。

  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尽管沈锡纯画虎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他创作每一幅虎画,仍持严谨的态度,在构思好布局章法之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他画虎“三着色”的法则,即一定要经过“打底”、“浓淡着墨”和“皴染”三个层次的详细铺陈,精工雕琢,绝不一挥而就,草率了事。因此,他的虎画,幅幅都是精品。

  沈锡纯以画“活虎”见长,既深受张善孖影响,又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深入生活,利用各种机会,如看马戏班驯虎表演,到动物园观察老虎的生活习性、神态特征等等,1941年夏,他到闽西北山区教书途中,曾隐藏于林间僻处,近距离观察一只雌虎和两只小虎亲昵嬉耍,屏息凝神,仔细观察它们的动态和神情,默记于心,几乎忘却了自身所处的危险境地。在他笔下,特别注重以皮毛、色泽、斑纹变化来体现老虎的骨骼结构和动作,做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所画的老虎,不论群行、独处、上山、下山,或狂啸,或雄视,或发威,或怒吼,或猛扑,都各具神威,目光如电,画面灵动,引人入胜。由于沈锡纯同时精于花鸟虫草和山光水色的描绘,因此其景物配置尤胜人一筹,无论飞瀑千丈的峡谷,或是风高月夜的山崖、清澈潺湲的溪流、原始密林的荒莽,无不匠心独运,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表现了画家对虎威勃发的赞美。更难得的是,其虎作构图总是奇异不俗,极富创造精神。他落笔大胆,点染细心,精妙沉雄,尤著神韵。出自他手笔的幅幅虎画,皆活脱逼真,雄浑传神,只只仿佛跃纸而出。

  松鹤、牡丹、菊花、梅花、四景等方面,沈锡纯的功力也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著名收藏家柳明诚评赞:

  沈锡纯画古松是用“得神骨、戛寒月”的技巧,独树一帜。每作松鹤必有奇局,形能精简而意远,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练和沉健。故低耳倾听,似有飓风吹松,声如波涛。古松周遭的百只白鹤,则皆栩栩如生,或飞翔,或栖息,各具不同的姿态,恍若“举头忽看不似画”,殊令人虑其破壁飞去!如其《百鹤图》就属百看不厌、难能可贵的杰作。

  沈锡纯花鸟画中画牡丹最多,绿叶丛中的牡丹魏紫姚黄,娇艳欲滴,既雍容富贵,又清逸典雅,绝无尘俗之气。所作《百牡丹图》,一一挺秀。绿叶上的鲜红牡丹纤细奇雅,清艳闲逸,举凡枝、叶、花浓淡深浅,穷神尽变。洵乃国色天香,喜气迎人,千欢万悦的花王。

  沈锡纯画菊,不惟写花形,而是传花神。他画的菊花煞似真者,尤其菊蕾特觉迷人。观者多美评云:此画首日初看,显然是小蕾,次日再看,都成蕾,又后一日重看,则众蕾正在开花。稀世之宝的《百菊图》精品,由锡纯画菊圣手绘就,乐也奚如。

  沈锡纯所画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

  沈锡纯喜画春夏秋冬四季花鸟的景色,且独创新意四景。每景清幽,都有引人入胜的魅力。欣赏《独占春魁》、《紫绶新燕》、《秋容不老》、《隆冬芗城》等画作,胸怀便感特别愉快!其他四景如:《洛阳之春》、《湖堤之夏》、《东篱秋色》、《独挺寒冬》;《洛阳春色》、《西湖夏趣》、《凌霜秋色》、《武夷初冬》; 《春艳》、《荷塘清香》、《陶园秋趣》、《武夷隆冬》等,景异则表现亦异,每景或双鸟,或三鸟,或双飞三栖者五鸟,情趣盎然。

      十、“诏安画派”宗师

  从画坛源流与贡献上看,沈锡纯与台湾著名国画家沈耀初可并称“诏安画派”第四代宗师。

  “诏安画派”形成于清末,创始人是沈锦洲,经第二代传人沈瑶池、谢琯樵发扬光大,达到巅峰,影响遍及闽粤台各地。其主要特点是:画风严谨、潇洒、淳朴,沉雄苍劲、流畅豪放又不失细腻隽秀、幽穆清丽,着色偏重石花青,以孤冷雅淡自成一格,既体现了南方风味,又保留着中原文化色彩。“诏安画派”作为广东和江浙之间唯一被称为画派的群体,风靡八闽和台湾一百余年,因此又被称为“闽派”或“闽台画派”。沈锡纯是其第四代传人。与沈锡纯同时代的诏安籍画家虽然出现了四大名家(除沈锡纯外,还有沈耀初、沈福文、沈柔坚),但并非所有诏安籍的画家都可简单统称为“诏安画派”画家。由于沈福文是漆器工艺美术家,沈柔坚主攻的是版画和水粉画(沈柔坚还是沈耀初、沈锡纯的学生,严格讲不属同一代),因此,真正可称得上“诏安画派”第四代宗师的仅有沈耀初、沈锡纯两人。

  说沈耀初、沈锡纯可并称为“诏安画派”第四代宗师,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两人都是“诏安画派”第三代传人的嫡传弟子。沈耀初师承沈镜湖,沈锡纯师承谢半圭(谢锡璋),而沈镜湖、谢半圭都是“诏安画派”第二代传人沈瑶池(沈古松)、谢琯樵的弟子。20世纪30年代,沈耀初经常向谢半圭学画,从这层关系来看,两个人更是同门师兄弟。沈锡纯成名较早,晚年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沈耀初早年默默无闻,后期名望很大、如日中天。

  其二,两人都传承并发扬光大了“诏安画派”。沈耀初、沈锡纯年龄相仿,既是同乡又是好友,早年经历相似,因不满足于已经熟练掌握的本派画风技法,1949年以前都曾几出几进诏安,四处游学,博采众长。他们两人还曾于1942年在家乡诏安与沈汉桢共同创办“燕石画社”,被称为“燕石三友”。1949年以后虽然都离开了家乡,沈耀初独居台湾,沈锡纯客处福州,但两人的“诏安画派”画风都保存得很完整,并且以“诏安画派”为根基融汇了各派之长,从不同层面对本派画风加以发扬光大。沈锡纯1947年与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作为国画大家同载《中国美术年鉴》,沈耀初1983年与张大千等一起被评为台湾地区十大画家。199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民国书画家汇传》(作者恽如辛),同时列有沈耀初、沈锡纯的画传。

  其三,两人不仅自身画艺高超,而且视传承后人为己任,使“诏安画派”后继有人。沈锡纯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一生高徒无数。原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沈柔坚,著名军旅画家韩柯、徐序行、沈荣添,青年画家董希源、沈洪生,小儿沈斗平、小女沈华琼等,均系他的得意门生。他的弟弟沈冰山也是名闻遐迩的盲人画家。虽然沈耀初到台湾后收徒不多,成名的仅陈拙园等少数几位,但两人早年在家乡共同设立的“燕石画社”却为诏安培养了不少书画爱好者,如许耀成、胡炎南、杨贵文以及旅台画家李茂桂、沈兆鹏、沈庆泉等都曾受教于“燕石画社”,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新一代国画名家,使“诏安画派”后继有人。

  其四,众望所归。沈耀初作为“诏安画派”的一面旗帜无可争议,沈锡纯作为“诏安画派”的一代宗师早就是众望所归。2004531日,《闽南日报》曾刊载该报记者方纪龙采写的专稿《诏安画纛由君擎》,全面介绍沈锡纯对“诏安画派”的贡献和20世纪70年代末陈子奋等福建老一辈著名画家对沈锡纯作为诏安画派新一代宗师的期盼。

  作为诏安画派的第四代宗师,沈锡纯从中国画派诸家特别是岭南画派和两江(海上)画派中用宏取精,集岭南、海派之精髓于一体,兼岭南、海派二宗之神秀、富丽、万象于笔端,工写实,擅兼工写、大写意,善花鸟草虫,兼及山水、人物,尤以花鸟草虫、雄虎、仙鹤见长而蜚声画坛,既博采众长,又坚持外师造化,推陈出新,卓然自立,形成个人独特艺术风格。终其一生,他能在传承“诏安画派”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以笔下山水雄奇险峻、花卉构图新颖、鱼虫鹰鹤神态逼真而饮誉画坛,在海内外备受推崇,从而奠定了其现代中国画大家的地位。作为民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国画大家,他的作品更具有划时代意义。


(作者:陈裕亮,艺术评论家、书画家,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理论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漳州闽台画院副院长。周伟亮,福建电视台资深记者,曾多次采访报道沈锡纯。)